本报呼和浩特1月17日电内蒙古的额济纳,如今已出现1200公顷人工绿色,这是内蒙古绿色“保卫战”中的一次小小的“战斗成果”。
据内蒙古有关专家介绍,这小小的“战斗”,一战就是16个年头。1980年规划设计,1982年开始兴建,当地领导带领干部群众进行大规模的整地开沟,再借助冬春风力,把细沙、粘粉和微量有机质刮进沟内,为苗木成活创造必备条件,然后造林——整整16年,建成了一条长6.5公里、宽2公里的人工生态绿洲。
有关专家介绍,内蒙古保卫绿色打过无数“战役”,如“三北防护林”、“黄河防护林”、“辽河防护林”、“平原绿化”、“大青山林业生态”、“绿色通道”等国家重点工程。今年洪涝灾害后,内蒙古更加强化了绿色信念,再次掀起植树造林、保卫森林植被的热潮,启动实施了一批新的国家生态建设工程,生态建设重点县项目扩展了10个旗县市,总任务为人工造林27万亩,封山封沙育林24万亩,飞播造林75万亩,1998年总投资4932万元。此外,财政债券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包括10个盟的23个旗县,总任务为人工造林20万亩,飞播造林28万亩,封山封沙育林40万亩。同时,内蒙古积极争取外援项目,赤峰市启动了德援科尔沁沙地生态建设工程37.5万亩,总投资1600万马克;黄河中上游启动日本协力基金贷款林业项目,人工造林292万亩,封山封沙育林36.8万亩,飞播23万亩,总投资达3000万美元。
目前,内蒙古林业主管部门成立了专项办公室,督促检查各地林地清查和退耕还林工作。同时,内蒙古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,将大兴安岭原始林区、岭南次生林区和黄河中上游31个旗县的天然林列入了工程范围,其中,大兴安岭原始林区到2000年调减木材产量151万立方米,与1997年比调减了36.7%,岭南次生林区到2000年调减木材产量25万立方米,比1997年调减了49.3%,禁伐区全部停伐。